洪水小学校园漂亮了
|
||
|
||
|
||
|
||
|
||
|
||
|
||
12日清晨,三原县天色阴沉,伴随着零星小雨。期待着尽早与洪水小学的孩子们见面,“徐报公益支教第五季”支教队员们6点多就起床了,简单的早餐过后,带上整理好的教具和各种捐助物资,从三原县城乘车前往20多公里外的嵯峨镇洪水村。
途中,基本都是上坡路,当地人用“上去”这个词表示进山区,从山里到县城则用“下去”表达。正如同这延绵起伏的山路,随着距离洪水小学越来越近,队员们期盼的心情也“上去了”。
●改变:洪水小学校园硬件变化很大
公交车终点站就在洪水小学100多米外,远远看着学校的变化,曾支教来过这里的三位老队员都觉得意外。
支教队员们的到来,让洪水小学校长张倩非常开心,热情地带着队员们参观校园:“2016年支教队员们来这里后,校园面貌前几年没啥变化,从去年起,县政府、教育局投资民生工程,对全镇的小学校园进行了改造升级,洪水小学也在其中,今年上半年刚刚完成了大部分,还有一些改造近期在做。”在几位老队员的介绍下,大家对比着洪水小学的面貌改变。
校门变了。原来的校门向北,冲着洪水村中的街道。当时的校门是一座有年头的单面三层楼楼下,南北打通一个房间改成的校门,过道很窄,师生出入都不方便。现在的大门改到了学校东墙,安装了常规的铁栅栏大门;那座三层小楼后来成了危楼,去年4月份拆掉,在原址上盖了一座崭新的部室楼,学生的活动室以及音乐教室、实验室、图书室、手工教室、美术教室、舞蹈教室都在里面,过阵子等验收完就可以使用了;学校后面操场边的厕所,过去是原始的旱厕,今年6月份改造成了水冲的卫生厕所。当地学生过去卫生习惯不好,为这事,新厕所建成后还专门给高年级同学上了一堂现场课,教育孩子们养成洗手等卫生好习惯;校园里中间东侧的一个单独小院是幼儿园,幼儿园里过去都是水泥地面,现在铺上了人工草坪,孩子们喜欢在这里游戏玩耍,过阵子还要安装一些游戏器械;校园内其他地面也都要进行“软化”,材料已经进校园了,即将施工;校园里还有五个年级,各一个班,每个班都是十多个孩子。教室里的电教设备去年也更换了,原来的投影仪,现在统一改成了电子白板;校园里的食堂,四年前支教队来到这里时,还是烧柴的土灶,现在已经是整套的不锈钢专业电气灶具了,食堂里的石头桌子,也换成了专用的桌凳……
过去,校园西隔壁有个带窑洞的小院,和已经拆掉的那座危楼,都是租给住校的孩子家长使用的,现在都不出租了。“我们这里可以说地广人稀,有的学生家到学校的距离有十多公里,并且都是高原上的山路,所以学生只好由家长在学校租房陪读,价格很低,差不多一天一块钱。”张校长说,学校一共有106名学生,这种情况的学生大约有三十多个,一般都是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陪着孩子。现在,他们都搬到校外租房了。
●缺专业、专职的老师,这一点没变
支教不等于扶贫,支教点或许不算贫穷,但缺少的是师资力量。支教队领队许春明此前的这番话,在洪水小学得到了验证。
“应该说改变挺大,但都是在硬件上的,不变的就是缺少专职的、专业的老师。”张倩校长说,现在孩子们的伙食比过去改善了不少,全县小学校都统一给孩子们做营养午餐,按照每人4元钱的标准,县里给每个学校制订了双周菜单,每天有人专职送菜送粮,学校负责加工,家长不需要交任何费用。
不过,缺老师一直是学校的难题。这几年,从其他学校调过来几个老师,也有几位老师退休了。学校最缺少的是音、体、美老师,所以现在的在职老师,都尽可能一职多能。比如,李妮子老师是二年级班的班主任,她教二年级的语文课,同时还教着三年级的英语课、三四五年级的计算机课(每周各一节)。三原县教育局每个月都有培训课,让各校从语文、数学老师中,选择对音乐、美术感兴趣的,到县里培训两节课,再回校教学生,结果可以想象。所以,学校的音、体、美课程始终没有正常开过,最大的难度就是缺少专职的、专业的老师。
●重逢:意外的一声“妈”,她哽咽了……
张倩校长带着支教队员参观,经过五年级教室时,一个小男孩突然出现在支教队员李静面前,腼腆地轻轻叫了一声“妈”。这一声“妈”,让李静特别意外,感动地张开双臂去拥抱小男孩。小男孩似乎有些害羞、犹豫,胳膊还没打开又收了回去。
“他的右胳膊国庆节前玩双杠摔下来,骨折了。”听到张校长的话,李静心疼地把小男孩搂在面前,关心地问疼不疼,最近学习怎么样。得知学习成绩有很大的进步,李静开心地摸着小男孩的头笑了。
小男孩叫易炜瀚,今年10岁,是洪水小学的五年级学生。
2016年8月31日,是易炜瀚小学一年级入学报名的日子,那天,参加第一季支教活动的队员李静就在现场。
当时还只有6岁的易炜瀚,由爷爷送他来报名,一起被送来的还有易炜瀚的太奶奶,准备在学校租房陪读照顾他的生活。作为一名留守儿童,易炜瀚从出生就没见过妈妈,而爸爸在深圳打工,常年回不来,他一直跟着太奶奶、爷爷生活,生活条件艰苦。
队员李静还记得第一次见到易炜瀚时的情形,他怯生生的不说话,表情还有些木讷、冷漠。了解孩子情况的那个瞬间,李静很心疼。可能是缘分吧,李静也瞬间做出了一个决定:资助这个孩子,让他像大多数孩子一样,健康快乐成长、学习。“我记得,当时我对他说了一句话‘我当你妈妈好吗’,易炜瀚开始没有回答,只是没有表情地看着我。问了几次后,小家伙才诺诺地轻声说了一个字‘好’。”李静说。
从那时候起,李静承担了易炜瀚在校期间的一切生活费用,每年2200元,至今没有中断。并且李静每年都会到洪水小学一两次,专门给易炜瀚送来衣物,远远地看他一眼。“他记得我、认得我,但我和他是平淡地相处,过来不会提前通知,走的时候也不会刻意打招呼,因为……我不想让孩子感受到压力。”李静说,“事实上,这些年他也从没有叫过我一声‘妈’,所以这次见面非常意外的一声‘妈’,让我真的……”说到这,李静有些哽咽,眼圈红了。
张倩校长说,易炜瀚的进步很大,最初总是一个人蹲在角落,看着别人玩,现在融入大家,性格开朗了很多,学习成绩也有很大的进步。
其实,李静为洪水小学孩子们做的,还不止这些。她把第一次公益支教的经历,发到了微信朋友圈,很多朋友表达敬意的同时,也表示非常愿意表达一份爱心,做同样的公益活动。于是,在大家的鼓励下,李静发起成立了一个名为“花儿与少年”爱心捐助群,145名群成员里都是她的朋友、客户。大家约定每人每月拿出25元,积沙成塔做公益。
像易炜瀚这样的留守儿童,李静代表“花儿与少年”爱心捐助群成员,每年捐助10个。
逢年过节的时候,李静也收到过孩子们的电话问候。有一次,易炜瀚的父亲易亮亮从深圳打来电话,除了拜年,就是说不尽的感谢、感激。
说到今后的打算,李静的态度很笃定:“人一辈子总得做点有意义的事,这份爱心资助,我和朋友们会一直坚持做下去。”
徐报融媒记者 林刚 许春明 文 记者 谭歌 摄
链接
活动支持单位简介
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国矿业大学附属医院、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市立医院)是徐州市首家红十字医院,集医疗、教学、科研、公益为一体,是一所在徐州市乃至淮海经济区有较大影响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多年来,一院人一直投身于公益事业:在抗击非典、严控疫情方面,一院人用生命守护生命;防盲治盲、微笑列车、明天计划等公益项目,让数十万患者受益;援青、援疆、援陕、援非,一院人用大爱谱写奉献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