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社会 > 正文

徐报公益支教队昨平安抵达三原

2020-10-12  来源:中国徐州网-都市晨报  编辑:
2020-10-12  中国徐州网-都市晨报
  陕西省三原县洪水小学

昨天傍晚,“徐报公益支教第五季”支教队一行平安抵达陕西省三原县并安顿下来。

今天上午,支教队员们将正式“进驻”三原县嵯峨山黄土高原上的洪水小学,结合学校的课程设定计划,为当地师生陆续开展全新课程体验、主题班会、健康体检、探访贫困生家庭、慰问山区教师家庭……

支教队员们在期待中出发

昨天清晨,支教队员们如约在火车东站集合。大家的神情中有期待、有向往、有兴奋……无论新老队员,这都注定不是一次普通的出行。

队员们携带的行李箱、包裹看上去都很笨重,有的支教队员带的东西多,都用上了便携的小推车。除了简单的随身衣物,支教队员们还携带了很多教学器材,并且还自费为山区孩子们购买了很多学习用品和小礼物,大家希望在为孩子们送上精彩课堂的同时,也让孩子们收获更多的快乐。

支教队员音乐老师夏金山的一个箱子重80多斤,提起来很是费劲,里面除了教学用品,还装满了给山区老师和孩子们的学习用品和小礼物。夏老师说,身边的很多朋友得知他参加这次支教活动,都想表达一份爱心,委托他送来物资和现金,助力支教活动。一个超大包徐州特产“小孩酥”是准备发给孩子们的。“我教孩子们唱歌,有了这些糖果,这叫‘甜蜜地歌唱’。”

支教队员李静是一位自由摄影师,参加第一季支教活动时,就和三原县洪水小学的孩子们结下了不解之缘,长期资助当地的十几名留守儿童和贫困家庭学生。从2016年至今,每年都会自费来洪水小学一两次,探望这里的孩子,平时在徐州也会和这里的孩子联系,关心他们的成长。“山里的孩子们都很纯朴,他们生活、学习条件的艰苦是城市孩子们不曾经历的,帮助这里的孩子对我来说,是一种责任。”李静说,很期待与洪水小学的孩子们重逢。

支教队员王艳工作所在的徐幼集团绿地幼儿园园长张旭还专门到火车站送行。为王艳加油鼓劲的同时,还希望她选择在合适的时间,以视频连线的方式,让洪水小学学前班孩子们与幼儿园的孩子们隔空交流,感受彼此的成长。

洪水小学,支教队员们来了

出了西安火车站,又坐了1个小时左右的客车,傍晚时分天色阴沉,队员们终于来到三原县城。一整天在赶路,大家略显疲惫。

三原县,史称“甲邑”,古称“池阳”,是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的一座县城,因为境内有孟侯原、丰原、白鹿原而得名。“原”在这里的意思同“塬”,是地理学中关于地形的一个概念,指的是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地貌,大致是四周陡峭、顶部平坦的样子。三原县的建制,距今已有近1600年历史,特别是在古代长安(今西安)为都城的时期,三原县是京畿门户之地。如果不是这次支教活动,很多队员对三原县这个名字是陌生的。不过,三原县文化积淀深厚、名人辈出,唐代的卫国公李靖,明代吏部尚书王恕、工部尚书温纯,清代“天下第一长联”的作者孙髯,近代的书法大师于右任等古今名人都出生于三原县。这里的城隍庙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建群之一,唐高祖李渊陵、唐武宗李炎陵、唐敬宗李湛陵也都在三原县境内。

不过,这些在途中“百度”来的信息,队员们无暇去体会,他们的目标是洪水小学。支教点洪水小学就位于三原县北部的嵯峨镇(因当地嵯峨山而得名)洪水村,是三原县的山区乡村。因为当地常年干旱少雨,村民连生活用水都很困难。缺水却叫洪水村?这让队员们很好奇。资料上有的说,是村前曾横着一条河,所以叫横水,渐渐演变成洪水;有的说古代这里经常洪水泛滥,所以得名……

今天清晨,支教队时隔4年再次迈进洪水小学。

徐报融媒记者 林刚 许春明 文     记者 谭歌 摄

链接

活动支持单位简介

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国矿业大学附属医院、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市立医院)是徐州市首家红十字医院,集医疗、教学、科研、公益为一体,是一所在徐州市乃至淮海经济区有较大影响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多年来,一院人一直投身于公益事业:在抗击非典、严控疫情方面,一院人用生命守护生命;防盲治盲、微笑列车、明天计划等公益项目,让数十万患者受益;援青、援疆、援陕、援非,一院人用大爱谱写奉献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