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豆腐村”里话幸福

2013-01-23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
2013-01-23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村内娱乐设施一应俱全。 本报记者 孙井贤 摄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讯(本报记者 王正喜 实习生 冯瑶) 小小一个村庄,700多户人家,3000余人,健康生活到80岁以上的老人有104位,90岁以上的老人6位。这就是远近闻名的“豆腐村”———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庙镇李庄村。

  李庄村地处故黄河畔。过去,先人们为修筑李庄村这段黄河,费了不少力气,因为这段河,南面不到5里地是丘陵高地,北面不到3里地也是丘陵地,只有李庄村所处地势低洼。

  说起豆腐,李庄村村民如数家珍。该村3组91岁的村民李继运,从20岁就开始做豆腐,说到李庄村的豆腐为什么畅销,李老先生说:一是俺村土质好,产的大豆粒小豆圆皮薄;二是水质好,村里的井水清冽、甘甜;再就是人朴实。豆腐都是用老法泡豆、过箩,用土灶台,烧木头熬制;人工去沫、人工点浆、压制、过滤,现在还有不少户用方石压制。这样做出的豆腐细嫩、柔软。

  沿着村里干净的路面,记者来到孟淑颖家,一进院,见50岁的孟淑颖正在烧锅熬豆浆,灶台一旁放着一口大砂缸,院里摆着做好的几板豆腐,热腾腾冒着气儿。孟淑颖说,家里人都在市里打工,自己在家闲着也是闲着,再说这是个好东西,不愁卖不出去。孟淑颖说,她头天晚上泡好豆子,早晨四五点起床磨豆浆,下午挤浆、煮浆、点膏,就近到镇上卖一部分,第二天一早骑着电动三轮到徐州。“铁路三宿舍、铁五小一带我经常去。11点多钟豆腐就卖完了。”孟淑颖笑着说。

  穿戴干净、面色红润的李华昌,已经65岁,看上去只有50多岁。在自家作坊里,李华昌和妻子把刚熬好的豆浆往缸里舀。他做豆腐的手艺是家传,“几十年了,以前以卖豆腐为生,现在做豆腐是为打发时光。”李华昌说:“俺做了一辈子豆腐,吃了一辈子豆腐,喝了一辈子豆浆。吃豆腐长寿呢,俺左右邻居,成双成对活过90岁以上的就有20户。”

  和很多村子不一样,这个村子没有“空心”、“空巢”的情况。村党支部书记王元告诉记者,700多户人家,家家老中青俱全。“村里的年轻人有外出打工的吗?”记者好奇地问。“都在村里或者附近的新城区、开发区、食品城忙活着呢。26户现在还用传统方法开着豆腐作坊,六七户在食品城做生意,四五户开了食品加工厂,还有开设了棉花加工作坊、饲料厂的,20多户购买了大货车在新城区、食品城一带搞物流配送,还有数百人在开发区、新城区从事绿化、环卫等工作。我们很少跑到徐州以外的地方打工。”王元的话里透着些许自豪。

  日子好了,村里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水泥路铺到家门口,全部饮用自来水,有300多个摊位的李庄农贸市场,逢双就能吸引周围六七公里的居民来这里赶集;开发区投资1700万元建设的李庄小学,去年9月投入使用,上学的条件一点不比城里差。

  王元说,我们坚持不引进排放污水的工业企业污染环境,使得我们这个村仍沿着自己“生来的方向”发展。我们住在这里,生活好,心情好,大家都有一种幸福的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