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保持矿区可持续发展

2013-01-23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
2013-01-23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讯(本报记者 郝锴)过去50年间,为支援苏南及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徐州在源源不断输出煤炭资源的同时,也背上了沉重的环境包袱。省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院长汪云甲认为,在开发矿产资源的同时,修复保护好矿区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支持徐州老工业基地振兴深入推进的应有之义。

  汪云甲介绍说,虽然近年来,我省在矿区生态环境修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治理资金量不足、资金来源单一、利益各方关系不畅等问题。“所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速矿区生态环境修复,在当前资源环境问题演变为我省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硬约束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协调矿产资源开发与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汪云甲认为,首先要建立完善有利于矿区生态环境补偿、生态修复的配套政策及法规,为生态补偿、生态修复活动提供依据,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协调作用,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效率。

  “建立多渠道、多方式的生态环境补偿筹资体系也很重要。”汪云甲说,生态环境补偿工程量大,所需资金巨大。因此,在建立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的同时,还应积极拓展生态环境补偿融资渠道,加强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生态补偿的财政政策体系。同时,充分利用市场条件探索多渠道的融资机制,加强对各种社会力量的激励机制,寻求捐赠与支持。

  汪云甲还建议,矿区社会经济发展要树立全面的生态环境观,既要尽可能发挥矿产资源的优势,同时又要加大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应特别注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拉长矿产资源产业链,促进矿区经济多元化发展;“依托资源起步,甩开资源发展”,采取“创新发展、生态发展、和谐发展”的举措,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统筹兼顾,寻求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综合效益的最优组合,力促其加快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生态转型以及制度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