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慈善义工活动纪实 有空做义工 有事找义工

2012-12-31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
2012-12-31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国徐州网-徐州日报讯(文/本报记者 宋新 图/通讯员 徐慈)慈善义工,是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承担为国家、社会、他人服务的责任,以自己的时间、技能等资源,自觉、无偿地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的爱心人士群体。

     如今在徐州,无论是福利院、敬老院,还是特教学校、居民小区,无论是白天黑夜,还是严寒酷暑,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他们安老,他们扶幼,他们助残,他们济困……他们是用爱心、真心、贴心倾情奉献的慈善义工。

    209年6月,徐州市慈善总会开始在市区范围内正式组建慈善义工组织,开展慈善义工活动。目前,主城区在总会登记的义工达到3900多人,其中注册义工2560人,义工服务队27个。慈善义工,正成为我市慈善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有力地促进了人人知善、人人向善、人人行善社会氛围的形成。

   “星星爱火”在行动中燎原

   11月2日,“彭城慈善社区行”现场,徐州星火慈善义工服务队队长戴丽仪被市慈善总会授予“五星级义工”称号,她的丈夫王伟同时被评为“四星级义工”。而他们的儿子,12岁的王洪禧,也是注册义工,还因为积极参与慈善活动被评为省、市美德少年和江苏省优秀少先队员。

    1998年的一个冬夜,戴丽仪因为一次意外晕倒,无助的她得到过路大学生和朋友的无私帮助而深受感动,她决定把这种温暖传递下去。从那时起,戴丽仪和丈夫一起,带着儿子,默默地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而他们在坝子街经营的金坝子房产中介就是他们行善的基点,对于收入,他们每月能维持基本生活就很满足,之后就大幅优惠客户,尤其对于学生、困难户以及外地来徐找工作租房的年轻人,他们基本免收看房费,中介费也特别优惠。十几年来,他们免费为租房者提供家具500多件,劝说离家出走和传销人员几百人,组织了几十场爱心救助和公益活动,为弱势群体捐助20多万元……

    在做好事的过程中,戴丽仪明显感觉到个人的力量有限,身边不少朋友也希望有个服务社会和他人的平台。于是她和丈夫商量,决定成立一个义工服务队。

    2011年2月22日,戴丽仪到徐州市慈善总会登记注册,成立了徐州星火慈善义工服务队,大本营就设在自己经营的房产中介内。2011年2月26日,当得知福利院的孩子需要尿布时,王洪禧把春节积攒的近千元压岁钱拿出来,戴丽仪又添了点钱到戏马台买了300多米纯棉布。2月27日,戴丽仪带着近50名义工冒雨来到福利院,将爱心尿布捐赠给那里的孩子们,小义工们还演唱了歌曲,表演了节目,把更多的欢笑留在那里。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了解社会,从小关心参与慈善公益,戴丽仪主动邀请道德模范到小学校给师生演讲。在学雷锋日,又带着学生们赶到中山堂岗亭,做交通志愿活动,使小义工们从小懂得了文明交通的重要性。

    坝子小区19号楼化粪池外溢,流淌到了解放北路上,给居民出行带来极大的不便。戴丽仪召集星火义工队员义务为居民疏通。没有疏通工具,戴丽仪和王伟自己出钱购买。他们撬开一个个化粪池盖,一点点往外捞粪便,弄得满身都是脏物,居民们感动不已,纷纷加入疏通队伍。堵塞的化粪池疏通了,外溢问题解决了,不过他们店里的生意却耽误了。截至今年5月,“星火”义工共为居民疏通20多个外溢化粪池。

   母亲节,戴丽仪带着小义工们陪着贫困儿童和孤寡老人包水饺;端午节,她买了江米蜜枣粽叶,带领义工包粽子,送到孤寡老人、贫困儿童、残疾人手里;助残日,戴丽仪发出倡议,为特教学校的盲童募捐可以练习盲文的挂历卡纸,并年年坚持做;重阳节,星火义工走进敬老院表演节目慰问老人,爬上人潮涌动的云龙山,捡拾垃圾宣传环保;周日,戴丽仪带着王伟、徐琴、张道建、杨安忆、张苗云、陈宝民、董薇、李爱玲等义工走进社区,义务为居民量血压、理发、开锁、心理疏导、放电影,为敬老院捐赠跑步机和衣物……

   越来越多的人跟着戴丽仪做好事,现在星火义工服务队队员发展到近500人,爱心参与者上万人。他们中有政府工作人员、医生、教师,有出租车司机、下岗工人、农民,还有中小学生。作为徐州星火慈善义工服务队队长,戴丽仪说,她会继续践行自己“每天做一件好事”的承诺,让“星星爱火”温暖徐州的每个角落!

   “乐善”义工乐为留守儿童圆梦

    “以前,他们不太合群,有些自卑,有的不愿意与人交流……现在好多了。”乐善义工队的一位队员告诉记者,由江苏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旅游专业、心理专业的部分学生组成的乐善义工服务队,只要有时间总会到翟山小学串门,他们在翟山小学开展了留守儿童圆梦行动,对15个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

    服务队的辅导老师鲍文娜说,10月份他们去学校的时候,开展了心愿征集活动。他们让孩子们把自己的心愿写在纸上,当看到这些孩子一笔一划地在纸上郑重地写下自己心愿的时候,他们心头一酸,因为有的小朋友仅仅是想要一个发卡、一个毛绒玩具或是一个陀螺,这些对普通孩子来说再寻常不过的东西。

    想要毛绒玩具的小雪,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今年8岁的她跟着奶奶一起生活,鲍文娜和她聊天时,发现小姑娘说着说着就掉下了眼泪,“一放学就做作业,做完作业就一个人看动画片,奶奶忙着做饭、打扫卫生、喂鸡。让她给我买玩具,她嫌贵,说上学又用不着。”

    “因为他们的父母常年不在家,爷爷奶奶一辈子省吃俭用,不曾想孩子会有这样的需求。可能也没意识到,这些小细节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负面影响。”鲍文娜说,队员们回到学校后专门制作了心愿树放在食堂门口,上面贴着孩子们的照片和心愿条,并在校园网发布了消息,向同学们征集礼物,以满足孩子们的小小愿望。

    这件事在学校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礼物很快就征集全了。11月22日,当队员们把礼物送过去的时候,孩子们高兴坏了,小雪抱着她的那只米黄色、有着咖啡色领结的小熊爱不释手。这些“90后”的乐善服务队的队员们也很高兴,“孩子们觉得我们说话算数,把我们当成了朋友。我们也希望通过平等的交流让这些孩子拥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

    同样身为“90后”的高校学子,中国矿业大学英语小蚂蚁义工服务队的队员们也在用行动承担着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课余时间总会给家境不好的孩子免费补习功课。“帮助别人时,我自己也特别开心,或许是因为自我价值得到体现了吧。”队长董冰清说。

    “90后”的他们,在父母眼中或者还是稚气未脱的孩子,可是在他们成为义工、在他们心系社会的时候,他们已经逐渐成长为有责任、有担当的群体,他们正用自己的点滴行动去影响别人、改变别人。

    日行一善的“爱心点对点”

    2011年717日下午,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彭城晚报爱心点对点慈善义工服务队成立。此前,晚报连续3年开辟的专栏“暖阳行动”和“暖手护孤行动”帮助了数百名困难群众和孤残儿童,得到了爱心读者的积极支持和响应,成为我市慈善公益活动的品牌之一。

   “爱心点对点” 是晚报对上述慈善公益活动的一个延伸,目前已成为“日行一善”的常态栏目和活动,有困难的群众联系到晚报后,经“爱心点对点”栏目选择刊发他们的求助愿望,第二天总会有不少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主动予以爱心帮助。

    这些爱心读者组织起来,成立慈善义工服务队,是晚报编辑记者们的创举。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和号召力,吸引了大批爱心人士的加入。他们除了常态的“点对点帮扶”外,更是在晚报的组织下定期开展慈善服务活动,扩大爱心服务范围,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和关怀。更重要的是,“爱心点对点”义工们的小善大爱,让广大市民领悟到,行善有时仅仅是送给需要的人一台电磁炉、一件棉衣、一辆自行车……这么简单,促使慈善行为成为公众生活方式,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行善的大军。

    由主流媒体组织,以编辑、记者、读者为队员,并以报刊栏目为载体的慈善义工组织,成为徐州慈善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爱心点对点”已经成为困难群众和爱心人士之间的桥梁,越来越多的人在她的关注下得到帮助。我市邳州铁富镇农家妇女于化玲,在扬州市江都靠拾荒供养两个孩子上大学,此事经“点对点”报道后,“拾荒老娘”迅速走红,成为“中国网事·感动2010”年度人物,也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草根英雄”。我市大象腿女孩王程,经过连续跟踪报道后,引起海内外的高度关注,后被台湾佛光总会捐资百万元,经有关部门批准赴台治疗3个多月后康复。我市矿大附小学生邵帅捐骨髓救母的事情被报道后,市民爱心如潮,大家纷纷捐款捐物,爱心捐款捐物达百万元,邵帅的事迹也被广为传颂,邵帅先后获得我市“慈善之星”、“道德模范”、“彭城好人”等称号,还获得省“感动江苏教育十大人物”、“感动读者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

    “心缘”义工与爱心结缘

    徐州市心缘志愿者服务中心诞生于1997年,创建人是被誉为“徐州保尔”、身患“强直性脊柱炎”的病残人士郑复生。社会的关爱给了郑复生第二次生命,郑复生又用关爱温暖了更多的人。2009年10月,郑复生率领的心缘志愿者成为市慈善总会注册的第一支慈善义工服务队。目前,“心缘”在驻徐各大高校建立了10余支义工分队,队员发展到500多人。

    几年来,“心缘”义工的旗帜飘扬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了温暖和光明;“心缘”义工走到哪里,哪里就充满真情和欢笑。近年他们实施的公益项目有:

     ———通过“复生爱心书屋”为喜欢读书而又行动困难的残障人士义务送书上门,并对他们进行亲情关怀活动;

     ———推出“爱心手工坊”,向残障人士传授手工艺品的制作等相关知识技能,使得他们掌握谋生的一技之长;

    ———设立“心目影院”项目,让盲人也能够体验电影的魅力,两年多来,共放映电影70多场次,受众3000多人次;

    ———组织“2+1牵手同游微志愿公益服务项目”,让志愿者走进残障人士家庭为他们提供义务帮扶;

     ———成立全国首家“残障人士社工站”,以专业的方法对残障人士进行与社会融合的培养教育;

     ———开展“市民一日义工体验活动”,以活泼新颖的形式动员更多的市民参与志愿者活动;

      ——到学校、企业、部队举办“爱就是我的生活”系列讲座,激励更多的人关注和投身社会公益慈善事业……

      2012年11月2日,郑复生被市慈善总会授予“五星级义工”称号,“心缘”慈善义工服务队中共有50名义工被授予星级义工称号。

      结束采访的时候,市慈善总会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有时间做义工、有困难找义工”已成为彭城大地的时代新风尚。毋庸置疑,我市的义工队伍已成为一支促进社会和谐、帮扶弱势群体、丰富城市内涵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