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山北派少林拳、饣它汤工艺入选江苏“非遗”
2011-06-23 来源:中国徐州网-彭城晚报 编辑:
2011-06-23 中国徐州网-彭城晚报
中国徐州网-彭城晚报讯 (记者 林刚) 6月21日,省文化厅对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公示,我市9个项目入选,入选数量居全省第三。
目前,我市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3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01项。
在即将正式公布的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中,我市入选9个项目,其中新入选项目6项,拓展项目3项。新入选项目为:汉王拔剑泉和马扒泉传说、睢宁鲤鱼戏花篮、铜山北派少林拳、邳州喜床画、草编(薛桥草编)、徐州 它汤工艺。拓展项目为:邳州舞狮、柳琴戏(新沂)、柳编技艺(草桥柳编)。
看看即将入选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的大家比较熟悉,有的似乎很陌生。我们一起简要了解一下。
新入选项目
睢宁鲤鱼戏花篮(传统舞蹈类)
鲤鱼戏花篮,又名“花篮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全国民族民间舞蹈普查中,全国用花篮表现的舞蹈有很多,但鲤鱼戏花篮唯有睢宁存在,流行在梁集小葛庄。
据《睢宁县志》等史料记载和老艺人王礼志(生于1916年)讲述:1854年,本村张景舟在安徽省灵璧县王楼庄教书,向当地艺人王风楼学会花篮舞。当时是两个人手提花篮表演,舞起来很单调。张景舟回乡后又和小葛庄的艺人一起,根据当地流传的一个民间神话故事加工改编成传统舞蹈——鲤鱼戏花篮。其故事是:东海龙王有八个女儿,她们手提花篮在海边玩耍,鲤鱼精当即动情,追逐龙女,嬉戏调情。
鲤鱼戏花篮经过几代艺人的创作、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近50年来,睢宁鲤鱼戏花篮又汲取了当地民间舞蹈的动作不断得到创新发展,现一直活跃在徐州大地及周边地区的舞台上,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加上老艺人大多年龄偏大,年轻人又大多不愿学习传统舞蹈,出现严重的传承断代现象,已处濒危状态,亟需加以保护。
汉王拔剑泉和马扒泉传说(民间文学类)
徐州市铜山区汉王镇丁塘山下拔剑泉和马扒泉的传说起源于汉代,历时2200余年,经久不衰,至今仍在汉王镇及与其接壤的徐州西南部、安徽省萧县等地广为流传,具有历史悠久的特征。
汉王拔剑泉和马扒泉得到了较好的开发,目前已成为“徐州市的后花园”——汉王镇的著名旅游景点,自然环境极为优美。挖掘、搜集、保护、研究拔剑泉和马扒泉传说有着重要的人文价值和历史价值。
相传2200多年前,刘邦攻占彭城(徐州)后,整日得意洋洋,忘乎所以。项羽亲领3万精兵,趁夜半天黑,突然猛攻彭城,大败刘邦。刘邦带着残兵败将,往彭城西南方向逃窜。霸王项羽领大军紧追不舍至汉王的丁塘山下,把刘邦的残兵败将团团围困,刘邦兵马已无路可逃。加上又渴又饿,疲惫至极,只好下马歇息。绝望的刘邦从腰中拔出宝剑,朝石头上一搠,仰天长叹道:“天亡我也!”
谁知,当他从石头缝中拔出宝剑时,一股清澈的泉水随剑喷涌出来!与此同时,他的马也急躁不安的用蹄子扒地,巧得很,马蹄子也扒出泉水。刘邦的兵马饮泉水解渴,疲劳大减,精神大振,全力拼杀冲出项羽的重围,此后才得以东山再起,打败项羽,一统天下,当了皇帝。从那以后,刘邦拔剑出水、马扒泉的传说就像泉水一样,一直流传在汉王镇民间。
薛桥草编(传统美术类)
位于徐州市铜山区西北部的薛桥村,田园风光浓郁,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极为适宜薛桥草编的原材料——高粱秸的生长,能生长出红、黄、白、奶白等多种颜色的高粱秸。薛桥村素有“苏北第一编织村”之称。
九里薛桥草编工艺最早起源于何时不得而知,据现今80岁以上的老人们说,清朝中期薛桥草编就已十分兴盛。随着生活需求的不断增加,九里薛桥草编工艺的内容形式也变得丰富多彩。
九里薛桥草编工艺具有显著的地域性、艺术性、大众化特征,以及使用性特征,同时拥有丰富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可是,随着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替代品层出不穷,薛桥草编的用量不断减少,如今只有少部分老年人仍坚持这门技艺,40岁以下的人对这门手艺了解很少。
徐州 它汤制作技艺(传统技艺类)
“饣它汤”原名“雉羹”,是由彭铿创制,距今已有4000余年的历史。原始社会末期,彭铿因用雉鸡、稷米创制成雉羹(野鸡汤)治好了尧帝的病,被封到大彭国,是大彭氏国的始祖,更主要的是他的“雉羹之道”,便尊称他为“彭祖”。彭祖是我国第一位著名的职业厨师,被厨师们尊称为祖师爷。雉羹是我国典籍中记载最早的名馔,被誉为“天下第一羹”。
自从彭祖创制雉羹以来,历代皇帝都把雉羹视为珍品。到了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到过徐州,品尝此汤,很是惬意。便问厨师:“是啥汤?”答曰:“就是饣它汤”。当乾隆看到、尝到的同时,已悟出是雉羹;并又问厨师:“啥汤怎样写的?”厨师文化不高顿时傻了眼,用手指比画着“食”字右边加个“它”字,即今天沿用的“饣它” 字。后来,野鸡稀少了,改用家鸡;稷米不够,以麦仁取代,风味不变。
徐州马市街 它汤开设于清代光绪年间,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徐州的传统名小吃。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西洋快餐的出现,徐州马市街 它汤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挑战。同时,由于资金不足,管理型人才的匮乏及假冒品牌的屡禁不止,徐州饣它汤发展迟缓,亟待对这一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扶持。
拓展项目
邳州舞狮(传统舞蹈)
邳州舞狮又称“耍狮子”,是邳州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之一。邳州舞狮起源于汉代,自明代开始流行,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邳州志》形象的记载了邳州民间乡会舞蹈的演出盛况:“春日赛会,鸣锣击鼓,作巨象、狮子、竹马、蹴鞠之戏,冶容袄服,游衍州闾。”
邳州舞狮是邳州春节、节日庆典活动中民间传统习俗。数百年来,流传甚广,家喻户晓。但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各种娱乐新形式的发展,传统的民间舞蹈舞狮已逐渐被取代,演出的阵地逐年缩小,许多身怀绝艺的老艺人因没有演出场地和演出活动的施展,而放弃了舞狮,年轻人又不愿学艺,致使传统的邳州舞狮已后继无人,随着老艺人的相继离世,这一传统舞蹈技艺面临失传,亟待进行挖掘保护。
东路柳琴(传统戏剧)
柳琴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因其曲调优美,演唱时尾音翻高或有帮和,故也叫“拉魂腔”。1953年,徐州市委宣传部会同市文教局,与艺人反复磋商后,以主奏的柳叶琴为据,正式定名为“柳琴戏”。
新沂东路柳琴作为柳琴戏的一支,最早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间,由清乾隆54年(公元1789年)三圣公(丘、葛、张)中的丘门祖师传承下来,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现在民间仍流传着:“三天不听拉魂腔,吃饭睡觉都不香”的民谚,可见观众对柳琴戏的喜爱。
具有独特风格的“东路柳琴”,它的产生、发展、完善过程,对我国地方戏曲的探索与研究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传统剧目中,至今还保留着深刻的时代印记,对研究我国的民俗文化,很有参考价值。由于演出设备落后,后备人才匮乏,经费的投入不足,加之缺乏创新,延缓了柳琴戏改革创新的进程,制约了东路柳琴的发展,致使东路柳琴的传承与发展举步为艰,亟需得到保护。
新沂草桥柳编(传统技艺)
柳编是一项传统手工技艺,利用柳条柔软易弯,粗细匀称,色泽文雅的特点,编织成各种朴实自然、造型美观、轻便耐用的实用工艺品。距今已有7000年的历史。
新沂草桥柳编的产生,据老艺人王兆銮讲述,最早产生于清朝康熙年间,他的先祖从山西省洪洞县迁入草桥陈圩村,并带入此项技艺。根据现有家谱所记,草桥柳编在新沂产生于清同治年间,为王氏家族的祖传技艺。经过历代相传,从六十年代至今草桥柳编一直兴盛不衰。陈圩村的312户人家都从事柳编工艺,而全镇则有近万人从事柳编工艺制作。产品行销全国各地。
新沂草桥柳编是一项传统的手工技艺,制作起来费时费力,现代的年轻人已不愿再去学习。同时,这一传统技艺编织的筐、笆斗等产品渐渐被现代的塑料制品所替代。因此能完全掌握这一传统技艺的人已经不多。亟待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
邳州喜床画
(传统美术类)
邳州喜床画是画在喜床(俗称“面子床”)上的一种传统民间绘画。据史料记载,起源于汉代,在邳州出土的汉画像石中就能看到精彩的床画造像。宋代喜床画开始在民间流行,民国时期至上世纪80年代前,邳州喜床画在邳州及周边接壤的苏北、鲁南地区农村广泛使用,深深的植根于民间,世代传承,深受无数使用者和欣赏者的喜爱。
邳州喜床画是青年人结婚时,上辈老人按家庭的美好心愿和吉祥的祝福,在给子女打制的结婚喜床面子上绘制、雕刻的传统风俗纹样,寄托着对爱情美好的祝福。邳州喜床画秉承了楚汉文化丰富的内涵和造型技法,广泛地吸取传统民间绘画、年画的构图、造型和设色技法,具有邳州地区独特的民族民间绘画风格。
随着家具行业的更新换代,舒适轻便的板床、沙发床替代了古老的面子床、架子床,喜床画也随着老面子床的淘汰在市场上逐渐消失,现已濒临灭绝。老木匠、老绘画艺人已很少在世,人去艺绝,亟待挖掘记录、整理保护这一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邳州喜床画被徐州市政府列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名录。
目前,我市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3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01项。
在即将正式公布的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中,我市入选9个项目,其中新入选项目6项,拓展项目3项。新入选项目为:汉王拔剑泉和马扒泉传说、睢宁鲤鱼戏花篮、铜山北派少林拳、邳州喜床画、草编(薛桥草编)、徐州 它汤工艺。拓展项目为:邳州舞狮、柳琴戏(新沂)、柳编技艺(草桥柳编)。
看看即将入选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的大家比较熟悉,有的似乎很陌生。我们一起简要了解一下。
新入选项目
睢宁鲤鱼戏花篮(传统舞蹈类)
鲤鱼戏花篮,又名“花篮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全国民族民间舞蹈普查中,全国用花篮表现的舞蹈有很多,但鲤鱼戏花篮唯有睢宁存在,流行在梁集小葛庄。
据《睢宁县志》等史料记载和老艺人王礼志(生于1916年)讲述:1854年,本村张景舟在安徽省灵璧县王楼庄教书,向当地艺人王风楼学会花篮舞。当时是两个人手提花篮表演,舞起来很单调。张景舟回乡后又和小葛庄的艺人一起,根据当地流传的一个民间神话故事加工改编成传统舞蹈——鲤鱼戏花篮。其故事是:东海龙王有八个女儿,她们手提花篮在海边玩耍,鲤鱼精当即动情,追逐龙女,嬉戏调情。
鲤鱼戏花篮经过几代艺人的创作、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近50年来,睢宁鲤鱼戏花篮又汲取了当地民间舞蹈的动作不断得到创新发展,现一直活跃在徐州大地及周边地区的舞台上,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加上老艺人大多年龄偏大,年轻人又大多不愿学习传统舞蹈,出现严重的传承断代现象,已处濒危状态,亟需加以保护。
汉王拔剑泉和马扒泉传说(民间文学类)
徐州市铜山区汉王镇丁塘山下拔剑泉和马扒泉的传说起源于汉代,历时2200余年,经久不衰,至今仍在汉王镇及与其接壤的徐州西南部、安徽省萧县等地广为流传,具有历史悠久的特征。
汉王拔剑泉和马扒泉得到了较好的开发,目前已成为“徐州市的后花园”——汉王镇的著名旅游景点,自然环境极为优美。挖掘、搜集、保护、研究拔剑泉和马扒泉传说有着重要的人文价值和历史价值。
相传2200多年前,刘邦攻占彭城(徐州)后,整日得意洋洋,忘乎所以。项羽亲领3万精兵,趁夜半天黑,突然猛攻彭城,大败刘邦。刘邦带着残兵败将,往彭城西南方向逃窜。霸王项羽领大军紧追不舍至汉王的丁塘山下,把刘邦的残兵败将团团围困,刘邦兵马已无路可逃。加上又渴又饿,疲惫至极,只好下马歇息。绝望的刘邦从腰中拔出宝剑,朝石头上一搠,仰天长叹道:“天亡我也!”
谁知,当他从石头缝中拔出宝剑时,一股清澈的泉水随剑喷涌出来!与此同时,他的马也急躁不安的用蹄子扒地,巧得很,马蹄子也扒出泉水。刘邦的兵马饮泉水解渴,疲劳大减,精神大振,全力拼杀冲出项羽的重围,此后才得以东山再起,打败项羽,一统天下,当了皇帝。从那以后,刘邦拔剑出水、马扒泉的传说就像泉水一样,一直流传在汉王镇民间。
薛桥草编(传统美术类)
位于徐州市铜山区西北部的薛桥村,田园风光浓郁,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极为适宜薛桥草编的原材料——高粱秸的生长,能生长出红、黄、白、奶白等多种颜色的高粱秸。薛桥村素有“苏北第一编织村”之称。
九里薛桥草编工艺最早起源于何时不得而知,据现今80岁以上的老人们说,清朝中期薛桥草编就已十分兴盛。随着生活需求的不断增加,九里薛桥草编工艺的内容形式也变得丰富多彩。
九里薛桥草编工艺具有显著的地域性、艺术性、大众化特征,以及使用性特征,同时拥有丰富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可是,随着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替代品层出不穷,薛桥草编的用量不断减少,如今只有少部分老年人仍坚持这门技艺,40岁以下的人对这门手艺了解很少。
徐州 它汤制作技艺(传统技艺类)
“饣它汤”原名“雉羹”,是由彭铿创制,距今已有4000余年的历史。原始社会末期,彭铿因用雉鸡、稷米创制成雉羹(野鸡汤)治好了尧帝的病,被封到大彭国,是大彭氏国的始祖,更主要的是他的“雉羹之道”,便尊称他为“彭祖”。彭祖是我国第一位著名的职业厨师,被厨师们尊称为祖师爷。雉羹是我国典籍中记载最早的名馔,被誉为“天下第一羹”。
自从彭祖创制雉羹以来,历代皇帝都把雉羹视为珍品。到了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到过徐州,品尝此汤,很是惬意。便问厨师:“是啥汤?”答曰:“就是饣它汤”。当乾隆看到、尝到的同时,已悟出是雉羹;并又问厨师:“啥汤怎样写的?”厨师文化不高顿时傻了眼,用手指比画着“食”字右边加个“它”字,即今天沿用的“饣它” 字。后来,野鸡稀少了,改用家鸡;稷米不够,以麦仁取代,风味不变。
徐州马市街 它汤开设于清代光绪年间,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徐州的传统名小吃。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西洋快餐的出现,徐州马市街 它汤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挑战。同时,由于资金不足,管理型人才的匮乏及假冒品牌的屡禁不止,徐州饣它汤发展迟缓,亟待对这一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扶持。
拓展项目
邳州舞狮(传统舞蹈)
邳州舞狮又称“耍狮子”,是邳州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之一。邳州舞狮起源于汉代,自明代开始流行,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邳州志》形象的记载了邳州民间乡会舞蹈的演出盛况:“春日赛会,鸣锣击鼓,作巨象、狮子、竹马、蹴鞠之戏,冶容袄服,游衍州闾。”
邳州舞狮是邳州春节、节日庆典活动中民间传统习俗。数百年来,流传甚广,家喻户晓。但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各种娱乐新形式的发展,传统的民间舞蹈舞狮已逐渐被取代,演出的阵地逐年缩小,许多身怀绝艺的老艺人因没有演出场地和演出活动的施展,而放弃了舞狮,年轻人又不愿学艺,致使传统的邳州舞狮已后继无人,随着老艺人的相继离世,这一传统舞蹈技艺面临失传,亟待进行挖掘保护。
东路柳琴(传统戏剧)
柳琴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因其曲调优美,演唱时尾音翻高或有帮和,故也叫“拉魂腔”。1953年,徐州市委宣传部会同市文教局,与艺人反复磋商后,以主奏的柳叶琴为据,正式定名为“柳琴戏”。
新沂东路柳琴作为柳琴戏的一支,最早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间,由清乾隆54年(公元1789年)三圣公(丘、葛、张)中的丘门祖师传承下来,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现在民间仍流传着:“三天不听拉魂腔,吃饭睡觉都不香”的民谚,可见观众对柳琴戏的喜爱。
具有独特风格的“东路柳琴”,它的产生、发展、完善过程,对我国地方戏曲的探索与研究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传统剧目中,至今还保留着深刻的时代印记,对研究我国的民俗文化,很有参考价值。由于演出设备落后,后备人才匮乏,经费的投入不足,加之缺乏创新,延缓了柳琴戏改革创新的进程,制约了东路柳琴的发展,致使东路柳琴的传承与发展举步为艰,亟需得到保护。
新沂草桥柳编(传统技艺)
柳编是一项传统手工技艺,利用柳条柔软易弯,粗细匀称,色泽文雅的特点,编织成各种朴实自然、造型美观、轻便耐用的实用工艺品。距今已有7000年的历史。
新沂草桥柳编的产生,据老艺人王兆銮讲述,最早产生于清朝康熙年间,他的先祖从山西省洪洞县迁入草桥陈圩村,并带入此项技艺。根据现有家谱所记,草桥柳编在新沂产生于清同治年间,为王氏家族的祖传技艺。经过历代相传,从六十年代至今草桥柳编一直兴盛不衰。陈圩村的312户人家都从事柳编工艺,而全镇则有近万人从事柳编工艺制作。产品行销全国各地。
新沂草桥柳编是一项传统的手工技艺,制作起来费时费力,现代的年轻人已不愿再去学习。同时,这一传统技艺编织的筐、笆斗等产品渐渐被现代的塑料制品所替代。因此能完全掌握这一传统技艺的人已经不多。亟待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
邳州喜床画
(传统美术类)
邳州喜床画是画在喜床(俗称“面子床”)上的一种传统民间绘画。据史料记载,起源于汉代,在邳州出土的汉画像石中就能看到精彩的床画造像。宋代喜床画开始在民间流行,民国时期至上世纪80年代前,邳州喜床画在邳州及周边接壤的苏北、鲁南地区农村广泛使用,深深的植根于民间,世代传承,深受无数使用者和欣赏者的喜爱。
邳州喜床画是青年人结婚时,上辈老人按家庭的美好心愿和吉祥的祝福,在给子女打制的结婚喜床面子上绘制、雕刻的传统风俗纹样,寄托着对爱情美好的祝福。邳州喜床画秉承了楚汉文化丰富的内涵和造型技法,广泛地吸取传统民间绘画、年画的构图、造型和设色技法,具有邳州地区独特的民族民间绘画风格。
随着家具行业的更新换代,舒适轻便的板床、沙发床替代了古老的面子床、架子床,喜床画也随着老面子床的淘汰在市场上逐渐消失,现已濒临灭绝。老木匠、老绘画艺人已很少在世,人去艺绝,亟待挖掘记录、整理保护这一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邳州喜床画被徐州市政府列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