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老杨春耕记

2024-03-22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杨庆宇
2024-03-22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本报记者 胡明慧

3月20日,春光明媚。51岁的杨茂峰,开着轮式植保机,正在自家承包的600亩田地里喷洒农药。

老杨的承包地,位于铜山区沿湖街道湖田四分场。春节刚过,老杨两口子便开始在地里“捯饬”,浇水、小麦返青追肥,这些天忙得不亦乐乎。

今天,趁着天气晴好,一大早,老杨便在地头配好农药比例,装进了轮式植保机。不一会儿,隔壁家的两台植保机也加入“应援”队伍。三台“大块头”并驾齐驱,机器的轰鸣声,像是田间的春之交响曲。

不大会儿工夫,眼前的一方地已喷洒完成。老杨从轮式植保机上跳下来,又迅速走进了田地里。

老杨一边查看麦苗的长势,一边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这一遍喷的药,为的是预防红蜘蛛、蚜虫、叶枯病等,要是用以前肩扛式打药机,这600亩的地得起早贪黑忙很久,现在只要一天时间,就能全部搞定。”

2017年刚返乡包地时,老杨家没买大型机械,有时靠自己用蛮力,有时靠向其他大户租机械。一年下来,老杨算了笔账,发现租农机不合算,便果断地成立了家庭农场,自己购置各种农机。

从最终的“一无所有”,到如今,老杨夫妻俩成立的王倩谷物种植家庭农场,已添置了4台拖拉机、2台轮式植保机、2台无人机和施肥机等十多台农机设备。

有了机械的助力,老杨两口子从最开始起早贪黑承包200亩地,到现在,轻轻松松种植600亩地外,还利用余闲搞起了大棚种植,“三个大棚里种梨,种了两年时间,种的是苏翠一号,一亩地能收四五千斤,最高时一斤卖到了八九块钱。今年,林下又套种了羊肚菌,还能再有一笔增收。”

今年小麦的长势不错,老杨扒开绿油油的麦苗,仔细数着:“1,2,3,4,你看,现在麦苗已经分了4节,要是不出大岔子,今年的收成肯定差不了。”

沿湖街道的地属于黏土地,土质好,适宜种植。早几年,大华种业就看中了这里的土质优势和规模种植,与包地大户们搞起了合作。

“去年种的是‘百农—4199’,原种是大华种业提供的,我们自己育苗种植,然后再向大华种业卖种子。卖种子比卖粮食每斤能多挣差不多1毛钱,地头的收益自然就有保障。”

有了大华种业提供的优质种子,这几年老杨家亩产几乎都保持在1200-1300斤上下,“今年种的是‘淮麦—168’,看现在的情形,收成差不了。农技人员时不时上门指导,咱按着科技的路子来,希望能再创产量的新高,迎来一个丰收年。”杨茂峰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