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品设计向产业链设计转变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徐报融媒记者 王正喜 见习记者 张亚轩)10月16日,2020年江苏省工业设计中心(示范园)拟认定名单和复核通过名单公示结束。根据省工信厅公示名单,我市共有徐州威卡电子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徐州徐工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江苏省精创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徐州市永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徐州市科诺医学仪器设备有限公司、徐州华恒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江苏伟业铝材有限公司7家企业获批2020年度江苏省工业设计中心;徐州观韵工业设计有限公司获批省工业设计企业;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金彭车业有限公司通过2020年度江苏省工业设计中心复核。
工业设计是一种充满活力的创造性活动,近年来,我市工业设计产业规模显著增加、需求持续增长、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已成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已有1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徐工集团)、18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和24家市级工业设计中心,涵盖装备制造、消费品、电子信息多个行业领域。2019年,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所在单位实现营业收入614.8亿元,其中工业设计创新产品收入347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为56.4%。
创新设计理念 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我市在向制造强市转变奋进过程中,一方面实施技术创新,另一方面也注重大力发展设计创新,共同赋能产业转型升级。2010年以来,我市工业设计发展进入快速发展期。但与发达地市相比,无论从政府推动力度,还是制造企业重视程度、专业设计机构设计服务能力、设计园区集聚能力以及全社会对设计的认可度,徐州工业设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徐州市工业设计学会理事长姚君教授对记者说,目前我市很多企业内存在着制造优于研发、研发高于设计的“鄙视链”,工业设计总体还处于制造企业产品开发的体外循环,大部分停留在产品外观,欠缺深层次的设计创新,无法解决产品同质化。设计从业人员也缺少规范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专业化上升空间严重受限,劳动报酬与相关行业相比处于较低水平,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部署,进一步推动我市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根据省工信厅《工业设计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和年度工作安排,在前期调研摸排的基础上,今年8月份以来,市工信局组织专家赴各地开展“工业设计进千企”专项活动。积极搭建政企桥梁,组织工业设计专家学者,开展交流学习、政策咨询、问题诊断、对接服务等,为制造企业提供工业设计个性化解决方案。
目前,我市工业设计产业发展还没上升至战略发展层面,未来还要致力于完善工业设计产业体系,使工业设计的产业化发展能够从系统创新、集成创新的高度对接创新驱动与制造强市战略。按照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布局,针对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等建立“设计+”价值提升体系,使工业设计充分发挥价值撬动与价值增值功能。
畅通产业链条 由产品设计走向智能设计
市工信局生产服务业处副处长唐超认为,工业设计不仅仅是对产品本身的设计,更重要的是通过设计,理顺产业链各环节之间关系,构建企业良好合作的产业链,使企业从产品研发的源头获得竞争优势,确保产品品质和价值不断提升,提高竞争力。要实现这种转变,就要求企业发挥设计引领作用,将设计活动贯穿于产品规划、创意设计、生产制造、市场销售、采购物流、成本控制、品质控制等多个产业链环节,让设计充当产业链的主导者。
徐工汽车以“把产品做成工艺品”为研发理念,工业设计中心在汉风二代重卡驾驶室系列研发方面,研发了18款驾驶室,以通用化、模块化理念,打造全新造型、紧扣产品细节,以“驾驶室+家”的开发理念,为客户“智”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好卡车”。项目设计先后通过欧盟(ECE)、北美(FMVSS)、中东(DOT)等地区认证,在后视野、极寒适应性、高温高尘、涉水密封性等方面完成技术突破,提升了环境适应性。
江苏省精创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采用半导体纳米技术传感器,开创检漏仪行业新标杆,与传统检漏仪相比,产品使用寿命延长3至5倍,可以在更为恶劣的工作环境下,快速检测到更小的制冷剂泄漏量,节约用户的系统维修和使用成本。徐州市科诺医学仪器设备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在新型传感器材料、传感系统设计、检测系统设计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作为主要发明人申请专利 16 件,其中外观设计专利 12 件。
结合我市制造业现状,各工业设计中心为了更好地帮助企业转型升级,工业设计正在从产品设计向产业链设计转变。工业设计中心将设计活动贯穿于产品规划、创意设计、生产制造、市场销售、采购物流、成本控制、品质控制等多个产业链环节,让设计充当产业链的主导者。以一个制造企业的经营活动为例,从价值链看,除技术研发、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外,还包括设计研发、设计升级、市场营销、安装维修、回收再制造等服务性质的活动,这些活动构成了以服务为核心的产业增值链条,呈现出“产品制造”+“服务设计”模式的强大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