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多所学校致信家长“教师节别送礼”

2015-09-08  来源:中国徐州网-彭城晚报  编辑:
2015-09-08  中国徐州网-彭城晚报
  中国徐州网-彭城晚报讯: 1270万中小学教师将收到一份“大礼包”:国务院常务会议前不久决定,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包括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并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的倾向。记者7日在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获悉,会议明确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时间表,2015年12月底前,各省改革实施方案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审批,2016年完成人员过渡和首次评审,经过2年左右的努力,实现常态化评审,新制度完全入轨。
  “设置正高级职称,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倾向,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评价机制,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相结合。”8月2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为基础教育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人社部、教育部近日印发的《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围绕健全制度体系、拓展职业发展通道、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形成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核心、覆盖各类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机制,建立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相衔接的职称制度。
  在中小学教师中增设正高级职称,是改革的一大亮点和突破,也是一项大的政策调整。《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增设正高级教师职称,相当于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一至四级,即教授职称。
  改革后的教师职务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原中学教师职务系列与小学教师职务系列统一并入新设置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初级设员级和助理级;高级设副高级和正高级。员级、助理级、中级、副高级和正高级职称(职务)名称依次为三级教师、二级教师、一级教师、高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要求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他职称要求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学历。
  ■权威解读
  “大礼包”中有哪些“干货”?
  “大礼包”里面有哪些“干货”?《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出台历经了哪些过程?《意见》有哪些特点?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有哪些新变化?记者就此采访了人社部有关负责人。
  在两轮试点基础上
  形成改革方案
  “《意见》的出台建立在改革试点的基础之上。”该负责人介绍。为保证《意见》的科学性、可行性,在《意见》出台前,共进行过两轮试点工作。
  据了解,2009年1月,经国务院第32次常务会议审议同意,人社部、教育部组织山东潍坊市、吉林松原市和陕西宝鸡市开展了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2011年9月,为进一步积累经验,探索解决改革试点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国务院第170次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选择2~3个地级市,进行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试点,同时,已开展试点的吉林、山东、陕西三省在全省开展改革工作。
  2011年9月,人社部、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试点指导意见的通知》,正式启动改革扩大试点工作。改革扩大试点共涉及30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09个地级市,112198所中小学校(含幼儿园),3872394名中小学教职工。其中,3293143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职称(职务)过渡,按照新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办法新晋升正高级教师806名,高级教师39839名。
  形成统一的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
  该负责人表示,本次改革遵循中小学教师成长规律和职业特点,改革原中学和小学教师相互独立的职称(职务)制度体系,统一了自1986年以来一直施行的中、小学两大职称系列,首次设置了正高级职称,从制度框架、评审标准、评价机制等方面对中小学职称制度进行了整体设计。
  该负责人表示,中学教育与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不同阶段,相互衔接,中学教师和小学教师(含幼儿园)具有相近的职业属性和职业特点。因此,新的职称制度统一了中学教师和小学教师两个职称系列,将中小学教师职称统一设置为从员级到正高级五个层级,在相同的制度框架下评价选拔中小学教师,因地制宜,分类改革,更加符合以职业分类为基础的人才评价规律,更加符合中小学教师职业成长规律,也更加符合基础教育工作实际。
  此外,《意见》规定在新的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中设置正高级职称,有利于提升中小学教师职业地位,激励更多优秀人才长期从教。“原有职称系列中学教师最高级别为副高级,小学教师最高级别为中级,新的职称制度设置了中小学教师正高级职称,使中小学教师首次拥有和教授、研究员同样的职业发展空间,提升了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地位,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学教师‘船到码头车到站’的职业倦怠现象,激发了他们干事业的正能量,调动了中小学教师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积极性。”该负责人表示。
  师德和教育教学能力
  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
  《意见》明确,要完善评价标准,注重教育教学工作业绩,注重教育教学方法,注重教育教学一线实践经历,切实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的倾向。该负责人介绍,新的评价标准将师德和教育教学能力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突出工作实绩和工作成果,强调长期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工作,不再仅专注于发表论文,发挥职称的“指挥棒”的作用。
  职称制度
  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相衔接
  “在评价机制上,新的职称制度强调同行评价和业内认可,强调严格掌握评审标准,严格履行评审程序,严格控制评审数量,严格执行公示制度和回避制度,维护和保障广大教师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该负责人表示,这提高了职称评价结果公信力,进一步营造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环境。
  此外,新的职称制度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相衔接,鼓励教师跨校评聘,在制度设计上畅通了不同学段学校教师和相同学段不同学校教师的流动通道。《意见》还特别规定,中小学教师岗位出现空缺,教师可以跨校评聘;在乡村学校任教3年以上,表现优秀并符合条件的教师,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这些都有利于推动中小学教师合理流动,促进中小学教师资源优化均衡配置。”该负责人说。
  ■新华时评
  期待中小学讲台上
  有更多教授出现
  这是一份今年教师节前暖心、贴心的节日礼物,真正抓到了教师待遇和成长的问题。众所周知,和待遇紧密关联的职称评审,一直是中小学教师头疼的“天花板”。作为工作压力大、教学负担重的群体,他们一方面整天围着孩子转,一心扑在课堂上,承担大量教学和管理任务,另一方面业务上升空间却有限,大多数中小学教师职务通常只能熬到“副高”就“船到码头车到站”。
  此外,评价标准长期“跑偏”、脱离实际,也困扰着广大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教师的优劣,原本在于教学水平、工作实绩。但一段时间以来,职称评审标准片面强调学历、科研、论文,而基层教师难以分心二用,为评职称被迫去跑论文、谋版面,滋生形式主义,甚至导致“暗箱操作”的潜规则腐败。在偏远农村地区,论文、科研更是成为老师们业务晋升和待遇提升的“瓶颈”。
  基层一线的中小学教师,是人才强国的第一关,承担着为国家育苗的基础性重任。及时矫正职称评审的“指挥棒”,做到公正、公平,贴近教学实际,一方面能让更多教师专心教学,做好本职工作;另一方面也能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加入中小学教师队伍。
  好的蓝图要有好的实施。如何落实国务院的好政策,还需各级各地真正把好评审关,严格地从师德、实绩和教学实践经历出发,让优秀中小学教师脱颖而出,获得符合他们业务能力的职称和待遇。此外,还应真正做到资源向农村和边远地区倾斜。让我们共同期待:中小学课堂上有更多教授出现。
  ■调查
  闹心的职称评聘可以休矣?
  老年教师伤了心、中年教师寒了心、年轻教师不安心……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一到评职称就“闹心”。
  2015年新学期开学,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这些新规则能否落实?是否回应基层诉求?还有没有障碍?能否真正管用?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指标和业绩:哪个说了算?
  “教师职称是评一次伤一次,因为高级教师的名额太少,而高级和中级之间的待遇差距又太大。”河南济源市克井一中校长李新乐说起评职称,满脸都是焦虑。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职称是按照岗位设置,以名额指标来评职称。“这种职称评定制度,不单单伤害某个老师,而且对整个教师队伍都有冲击。”李新乐说。
  在湖南怀化通道县小学,“退多补少”的政策让校长蒙兰凤十分苦恼:“假如我们学校小学高级职称的比例是70%,但规定要求比例是50%,超过了就不分指标了。有一段时间我们学校连续5年都没有指标。
  对于我国1270万中小学教师,职称指标的“僧多粥少”已成为他们职业发展的巨大瓶颈。
  此次改革提出要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这些措施旨在打通中小学教师的晋升通道。有专家建议要适当增加各个学校相应职级的职数,确保有效做到评聘结合,同时要建立职级动态监管机制。
  湖南怀化通道县一中校长杨保仲表示,国家政策层面应鼓励优秀的年轻老师向更高层次发展,职称评定可以适当提高门槛,但是不要受指标限制。让业绩说了算。
  领导和同行:谁来参加评审?
  “表面看上去是材料评选,是集体研究决定,事实上还是行政干预因素,有领导打招呼,还有增补指标。这些最后评上的人,从推上去,到评审出来,都有人暗中保驾护航。”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学校长表示,过去教师职称评定,行政分量太重。从名额分配,到哪些人选送材料,都是行政力量主导。在评委会上,哪些人优先保证,甚至哪些人过,都有行政因素,这容易导致职称评定成为一种拉关系、走后门的温床。
  针对这种现象,这次改革提出要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评价机制,并公示结果,接受监督。广东佛山南海九江海寿小学校长张永辉认为,单纯依靠同行评还是不行,因为中国是个人情社会,难免产生偏颇。他建议可以首先采取同科组老师互评,然后是科领导、行政领导协调把关,最后不可或缺的是提交校代会审议通过,形成最终的结论。
  一位多年担任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委、评审组负责人的湖南省教育专家对记者说,过去也有大量的一线教师在参加评审,也是同行,但是实际效果不大。究其原因,是同行评审的规则程序不够细化,只有指导意见。如何找到一种真正体现民主的、随机抽样的一种同行评审机制?如何让更多一线的教师、包括乡村教师都参与进来?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制定规范。
  论文和师德:哪个更管用?
  此次改革提出要修订评价标准,注重师德、实绩和实践经历,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倾向。上海市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校长盛裴说,优秀的中小学教师能成为教学实践的专家,肯定会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但并不一定都要以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中小学教师评职称一定要淡化论文,重视教师在课堂上的实际能力。
  多年来,由于教师评职称有论文要求,导致论文“注水”现象频现。在一些地方,评一篇论文的“手续费”是5元,一个县一千篇论文就是5万元,不但这种论文没有任何含金量,由此衍生的腐败之风也越来越严重。
  湖南省一位老教师表示,论文不能完全不要,教师也需要总结教学工作,但是要规范论文的评审渠道,强调评论文绝对不能收取老师任何费用,彻查严处以发表论文作为敛财手段的不法行为。
  评价教师究竟该以什么为标准?张永辉认为,教师最重要的是职业道德标准。“如果一个老师30多年坚守在边远贫困的地方教书育人,即使他没有学历论文,国家也应评他当高级教师!”
  顺应基层教师的呼声,此次改革已再次明确提出,修订评价标准,向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倾斜。
  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新京报》、《杭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