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文明徐州人 让城市更美好
  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共探大运河文化魅力

2024-08-03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周天玉
2024-08-03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两岸青年艺术家在贾汪潘安湖景区写生。 本报记者 潘启睿 摄

本报讯(记者 段小凡 实习生 陈艺璇)7月24日至27日,“古漕新韵 千秋传承”苏台青年大运河采风行活动走进徐州。4天时间里,江苏和台湾的80余名青年艺术家在徐州开展采风创作和文化交流,沉浸式体验感知运河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感受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

7月26日,两岸艺术家走进新沂的窑湾古镇,感受运河历史,领略窑湾盛景与古镇风情。

千年大运河百道湾,黄金分割在窑湾。作为具有1400多年历史的运河古镇,窑湾古镇凝聚着大运河文化的精髓,其独特的商帮文化特色及见证运河发展历史的八大会馆,在运河流域独树一帜,是运河文化的典型代表。如今,2482亩窑湾古镇景区以一条“S”形老街串联起充满运河文化内涵的古码头、民居、街道和店铺,续写城市与运河的千年之缘。两岸艺术家们表示,看着眼前烟波浩渺的大运河,品尝着美味的窑湾船菜,仿佛回到了“日过桅帆千杆,夜泊舟船十里”的漕运繁华时光,感受到大运河奔流千年的传奇岁月。

在新沂期间,两岸艺术家还来到被誉为“第一江山”的徐州马陵山。在马陵山,他们或立于湖边,或坐在紫藤架下,面对碧波荡漾的三仙湖,拿起画笔,勾勒描摹,记录下这山水相拥、幽美灵动的风景。

在徐采风期间,主办方还举办了苏台青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讨会。研讨会上,《黑·土——时空交错的视觉对话》《中国人物画与传统服饰的互通性价值探赜》《元代文人山水画中的隐逸思想》等发言论题引人入胜,这些论题既有对经典画作的解读,又有对现代艺术的阐释,观点新颖,内容丰富。而学术嘉宾鞭辟入里的点评,使学生们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通过热烈深入的交流,大家表示,通过这次活动不仅在实践上有所收获,在理论层面上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徐州领略丰厚的艺术风华让我非常难忘,我们与江苏的艺术家相互交流,有助于扩大各自的创作视野,为文化艺术创新带来更多的样貌与可能性,也能够为两岸文化融合作出新的贡献。”来自台湾的青年艺术家代表表示。

活动中,两岸青年艺术家还一起走进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写生,见证了潘安湖环境修复后的鸟语花香生态之美。此外,他们还来到马庄村香包大院,体验香包缝制DIY活动。活动现场,在绣娘的指导下,青年们选择喜欢的香包材料,通过裁剪、缝制、填充等步骤,体验缝制香包的快乐和寓意。精致的香包承载了祈福的美好意愿,台湾青年们表示,要把自己做的香包带回台湾,让家人也体验非遗的独特魅力。

活动期间,除了感悟大运河历史文化底蕴,两岸青年艺术家还来到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近距离了解徐州工程机械制造业、智能制造等发展情况。

4天时间里,两岸青年艺术家们共同探寻大运河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体悟大运河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也加深了对江苏历史文化的了解。他们纷纷表示,很高兴参加这次活动,以前只在书本上看的场景,现在实地看到了,有了真切的感受,尤其是大运河沿线的壮美山河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人很震撼,也给自身的艺术创作带来了很多灵感,更深切地感受到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基因。

据介绍,为赓续大运河的千年文脉,自2018年起,江苏中华文化学院与台湾艺术团体等联合举办以大运河文化为主题的“古漕新韵 千秋传承”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七届。七年来,两岸艺术家先后走进南京、无锡、苏州、扬州、淮安等历史文化名城,感受大运河文化,描绘大运河风情,为推动两岸文化艺术交流合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新闻爆料:0516-82345678  商务合作:0516-85792397 13775881757

版权声明: 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媒体徐州日报、彭城晚报、都市晨报、中国徐州网所发表之文章与图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及其旗下媒体已经委托有关部门收集相关证据。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络,如有侵犯您的版权及其他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