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文明徐州人 让城市更美好
  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黄楼:见证历史 延续文脉

2023-10-13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杨庆宇
2023-10-13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位于徐州主城区历史文化轴上的黄楼。 本报记者 孙博宇 摄

本报记者 范海杰

■编者按

徐州文脉悠悠、绵延不绝。

近年来,在文脉传承总体框架下,从中轴线到整个徐州城区,从历史建筑保护到文化街区新建,一张张历史文化金名片被不断擦亮,古城徐州更加彰显新时代的文化自信。

即日起,《城建周刊》推出“点亮徐州文脉”系列报道,讲述源远流长的古城文脉的新时代故事。

黄河故道畔,飞檐斗拱、气势恢宏的黄楼,在绿水蓝天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古朴庄重。苏轼为纪念抗洪所建的黄楼,如今已是徐州历史文脉标志性建筑,也是这座城市不屈的精神象征。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七月,黄河决口,水汇徐州城下。彼时任职徐州的苏轼,率民抗洪,徐州城得以保全。为庆祝抗洪胜利,苏轼在徐州城外建一高楼,取“土实胜水”之意,涂以黄土,名曰“黄楼”。

黄楼建成后,苏轼先后在黄楼举办过两次盛会。第一次是当年9月9日的黄楼庆典,来宾献诗,盛况空前。第二次是鹿鸣宴,当年秋后苏轼在黄楼主持乡试发榜典礼,席上作七律《鹿鸣宴》和《鹿鸣宴赋诗叙》。经过两次盛会,黄楼名扬天下。正如黄楼大门两边的楹联所写:“湖山共唱黄楼赋,天地同怀苏子功”。

千年风雨沧桑,黄楼几经兴废。黄楼从清代以来多次重修,皆为画阁飞檐,四周有平台围栏。1988年,黄楼重建于庆云桥东侧、故黄河南岸,外观为双层飞檐,内部结构为三层。黄楼大厅正面墙壁上是苏轼抗洪巨幅画像,大堂中央,耸立着一座四方形石碑,碑上刻有苏辙撰文、苏轼书写的《黄楼赋》全文,后人称之为“双绝碑”。今年,市住建部门又对重建后的黄楼开展了首次大修,让黄楼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围绕着黄楼,徐州还建设了黄楼公园。公园东西长二百余米,南北宽三十米,小巧玲珑,古色古香。公园西门口有清代徐州古牌坊,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也是徐州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为河道总督黎世序所建,后因年久失修,于1987年拆除重建,式样如旧。黄楼西侧有镇水铁牛,最早建于明嘉靖年间,后毁于战乱。1985年,共青团徐州市委号召全市青年筹集资金,重铸了铁牛,并于同年12月置于黄楼西侧。在黄楼东侧五十米处建有石舫,作为古代接官码头的标志。在石舫南侧的石墙上,设置4幅大型壁画,纪念苏轼在徐州期间的历史功绩。

往事越千年,苏轼虽然已成为历史人物,但他那“以民为本、敢于担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崇高品格,已经凝聚在黄楼上,化为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屹立在徐州百姓心中。

苏轼在徐任职的两年时间中,在黄河决口、大水围城的危难时刻,率民抗洪,十万生灵免于涂炭;白土寻煤,遗宝出山,揭开了徐州百里煤田之序幕;北山开矿,冶铁铸剑,开创了富民强国的新领域;龙山访友,醉卧石床,作记放鹤亭,千秋佳话传……公务之余,苏轼以其生花妙笔,留下了365篇诗词文赋。

在最近召开的第24届中国苏轼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徐州时期,是苏轼担任八州太守中政绩最辉煌的时期,是苏轼留下诗文、遗迹最多的任职地之一。如果说苏轼的民本思想与实践,为徐州创造了丰硕的精神财富,而苏轼为纪念抗洪所建的黄楼,则成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最重要的历史遗存之一。

新闻爆料:0516-82345678  商务合作:0516-85792397 13775881757

版权声明: 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媒体徐州日报、彭城晚报、都市晨报、中国徐州网所发表之文章与图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及其旗下媒体已经委托有关部门收集相关证据。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络,如有侵犯您的版权及其他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