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文明徐州人 让城市更美好
  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社会 > 正文

贴着群众脉搏跳动的新闻

2018-12-08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网站编辑
2018-12-08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 周世康

江苏省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 江苏省记协原主席

新闻真是个奇妙的东西。为了撰写本文,我认真翻阅了徐州报业传媒集团2008至2018十年中,获中国新闻奖、江苏新闻奖、江苏省报纸好新闻奖(主要是一等奖)的全部作品,发现获奖作品的组成,全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是当下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紧迫问题。

何以能如此?

新闻业内人都知道,新闻是关于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要写出这一类报道,首先要涌现出这样的典型:它们有新的探索,能给面上提供有用的思路和经验,否则,巧媳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当然,这在一个几百万人口的大区域内,在徐州这样一个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涌现出这样的典型应是不成问题的。关键在于其次:媒体要有意搜寻,及时发现,准确判断,充分认识其内在重大价值。三是要从新闻专业的角度、报纸新闻的特点着手采写,写出符合新闻传播规律,有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报道。四是报社慧眼识珠,这些报道能在一种公平公开的选择机制中获得公认,成为推送到省级评比的候选作品。接下来,到了最后一个环节——省级评比。评委来自全省各地,主要是新闻单位有高级职称的新闻专业人士、高校教授,还有宣传部门以及省记协的领导。评委们大部分不熟悉徐州具体情况,仅仅是从作品推荐表中了解报道线索如何发现、采写编辑过程及社会反响。他们只看稿件,只以作品说话。先评委个人看,再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出一二等奖候选作品,再大组集中讨论,最后投票。就是在这样的程序设计中,徐报集团的这些作品,过关斩将,获省级报纸高等级好新闻奖,少量被推荐、评上江苏新闻奖,突出的被推评中国新闻奖,十年中获评三篇,且得了一个一等奖。

这说明什么呢?

在省级评比环节中胜出,说明这些作品提出的问题全省共同面临,作品所报道的典型和经验,在面上有普遍价值。在全省范围内拔得头筹,说明这些作品属全省的佼佼者,新闻价值高,认可度高,评价高。套用一句广告语,“食材好食才好”,作品好才能获大奖,这说明评奖丰收的根源还在徐报集团。看来,集团以新闻眼光打量徐州大地时,始终把重点放在广大老百姓身上,始终关注群众的现实难题,反映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集团新闻取向始终聚焦这些方面的改革探索、现实作为、成绩进步以及群众呼声等。集团始终追求新闻与广大群众切身利益契合,追求新闻呼应着群众脉搏一起跳动。正因为心有所系,眼有所观,足有所向,才能笔有所书,报有所载,奖有所获。

三个村的故事:致富、绿色、文化

2010年10月21日,徐州日报刊登了一篇通讯,题目是“沙集网商叫响全国”,主要报道了这个镇东风村的变化——

“……沙集镇东风村农民原来主要以收购废旧物品与家庭小加工为主。很多农户农闲之余,走遍大江南北收废品,四年前,由‘破烂王’发展起来的废旧物品经营户已达200多户。”

“从2006年起,沙集镇东风村的孙寒、王飞等新生代农民开始摒弃父辈的经营 模式,在网上开起家具经营店,生意越做越红火,带动本村及周边村镇一大批农民网上致富。围绕网店,板材厂、家具加工厂、五金配件厂、物流快递等一批配套产业迅速发展,一个带动数千人就业的产业链悄然形成……”

“2007年,他们和‘淘宝网’合作,把沙集这个既无名又贫瘠的小镇与世界大市场联系起来,使沙集很快驰名网络,成为全球家具业和电子商务业为之称道的地方,被称为农村网络销售的‘摇篮’。沙集镇东风村家居网销协会党支部书记刘兴利介绍说:‘年初,东风村网络店铺开到1400多家,经过9个月的发展,目前农民开的网店超过2000家,年销售额突破1亿元,一个又一个农民网商从沙集走向全国和世界。’”

2016年11月18日,徐州日报刊发通讯《村里环保办 推进绿色化》——

铜山区张集镇 “魏集村人口5600多人,耕地3200亩。入驻民营企业46家,主要生产金属熔剂、中低压阀门,年销售收入15.6亿元。为应对企业生产带来的环境问题,早在2010年10月27日,该村就成立了环境保护办公室,原来在县(市)、区一级行使的部分环保职能,被延伸到村里……”

6年来,村里在转变企业生产方式中,靠设身处地的思想工作,“让企业主感到环保投入确实应该、很有必要……徐州市永晟冶金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勇说:光购置废气处理、粉尘收集两套设备,俺就花了近50万元。咱有了无尘车间,谈起生意来也有了底气。现在看来,咱这50万元花得值啊。”

6年来,转变生活方式,靠抓细抓实。“该村下大力气整治环境卫生,培养村民讲卫生、讲文明的习惯。硬化亮化村中道路,绿化美化房前屋后。设置垃圾箱(桶),垃圾日产日清。收集禽畜粪污,用于种植养殖。保洁分片包干,清扫责任到人。配备洒水车辆,每天两次冲刷。村容干净整洁,村貌为之一新……”与之相结合的,他们还努力转变村风民风。

6年来,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变粗放处理为高效利用。“村两个奶牛养殖场年产牛粪约5万吨,60%卖给粮农、菜农作为有机肥使用,40%卖给附近七八个村的农户用于养殖红蚯蚓。”对农作物秸秆,实行大部分还田肥料化,剩余的进行生物质气化,“使秸秆有了很多用途,谁还舍得烧?”

由于村环保办的努力,魏集村村容整洁,环境优美,农户增收,获得了“新农村建设先进村”“新农村建设十佳示范村”“新农村建设先进示范村”等荣誉称号,尤其是获得了村民们发自内心的拥护。

2017年12月30日,徐州日报发表了一篇署名评论,题目是《以文“化”村》——

“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考察时指出,农村要发展,需要好的带头人;乡村振兴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要看农民精神面貌怎么样。”

“习总书记为什么会走进马庄?因为马庄有文化,马庄有‘好的带头人’,马庄有‘龙马精神’。锲而不舍地打造独树一帜的乡村文化,使得马庄跻身全国文明村、中国十佳小康村行列,经济建设和农民生活水平也迈上新台阶……”

“习总书记又为什么要在马庄讲这番话?因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不平衡不充分,绕不过去的一道坎是相对落后的文化,尤其是乡村文化。”

作者由此进行层层论述。评论推至文末,亮出核心论点:“事实证明,在文化贫瘠的土壤中建设新农村、实现乡村振兴,无异于空中楼阁、海市蜃楼。润物细无声,寓大义于微言,积小胜为大成,以文‘化’人,以文‘化’村,文化强村,则‘柳暗花明又一村’也。”

这三个村的故事,分别报道了民生的三个根本问题:何以致富,确保生态,以文化人。三篇报道代表了徐州日报所要倡导的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发展方向。这三篇报道都获当年度全省报纸好新闻一等奖,其中通讯《村里环保办 推进绿色化》,还获当年度江苏新闻奖。当然,聚焦这三个根本问题的报道还有多篇,且都获全省年度报纸好新闻一等奖,如“将不动的土地转为化可流通的资本”的报道,“电商,改变乡村”的报道,“铜山与皖鲁跨界治污”的报道,“全国首例环境污染民事公益诉讼获奖”的报道,“舞出社会的精气神”的报道,等等。

“五问”与“棚改”

徐州日报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国新闻奖,而且是最高等级的一等奖,是该报发于2013年8月21日的一篇通讯,题目是《五问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睢宁县改革试点的考察报告》。之所以是这一篇为徐州日报赢得中国新闻奖的零的突破,是因为它大胆触碰了中国社会的一个长期热点,触碰了老百姓怨声较多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触碰了各界充满期待又议论纷纷的公立医院改革。

作为中国新闻奖的评委,我经历了在2014年8月下旬此稿被评上的全过程。在当年10月我为《中国记者》写的评论得奖作品的文章中,曾对该篇作品这样评价:

“睢宁县是江苏公立医院改革的首批试点单位之一,‘睢宁模式’是徐州全市各县区公立医院改革的样板。但这篇通讯却是以问题为导向,以老百姓、医疗界、政府相关部门普遍共同关注的五个问题,明察暗访,听取患者的真实感受,听取医院一线医护人员、院方负责人、当地卫生局和徐州市卫生局负责人的看法,让事实说话,让当事人说话,由‘五问’导出事实和经验,也不回避试点中存在的问题。通篇报道,在凝聚公立医院改革的社会共识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徐州日报敢于去拿这个“烫手山芋”,是他们的价值选择问题;希望促进社会共识,是他们目标期待问题;倾听多方意见,是新闻专业能力中的平衡原则问题;最后最为关键的是:“五问”,从谁的角度、问什么内容?报道告诉我们,这五个问题分别是:老百姓看病便宜了吗?急诊人次为何少了?住院患者为何猛增?医护人员积极性高了吗?医院收入少了吗?五问中前三问全是站在老百姓角度,问的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而且就对问题的回答来说,也是实事求是,不回避,不掩盖。如对第一个问题看病费用的比较,文中介绍的两个具体病人自我陈述,减少了,但在这个问题的结尾,从综合数据的分析看,改革前后基本无变化。正是这种贴近民生的选题,这种站在老百姓立场的角度,这种凭事实说话倾听各方的思想方法,当然还有报道采写上的以人为中心求真实诉真情回归感性的路径,这些体现徐报集团真正价值追求的具体操作,才使该篇在众多报道中脱颖而出,获此殊荣。

徐州棚改的报道,始于2010年11月15日,标题就很有气势:《400万平米见证徐州“棚改精神”》。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徐州兴建大批职工住宅,聚集了一批平房和简易楼,这些建筑便逐步形成了现在的棚户区。如厕难、吃水难、行路难困扰着那里的居民。搬出棚户区是那里居民两三代人几十年望眼欲穿的期盼。徐州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307万平方米的城市和煤矿棚户区拆迁改造任务。为确保如期完成任务,市委、市政府确立了“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工作目标。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改造实际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总投入达到100亿元左右。徐州棚改提出了“以人为本、妥善安置”的温情拆迁原则,开创性地成立了江苏省首家拆迁救助中心——徐州市棚户区改造救助投诉中心,负责在棚户区改造拆迁中受理特困户的投诉和求助。拆迁救助的推行赢得满堂喝彩,有评论认为,这一人性化举措将成为徐州和谐拆迁的助推器。这样的报道,心系棚户百姓,写出了成绩,写出了成绩背后的原因,写出了成绩体现出来的精神,给当时尚未改造的棚户区以希望,当然受到欢迎和高度评价,它获得了当年度的江苏省报纸好新闻一等奖以及江苏新闻奖。

为民 “好官”与为民机制

老百姓要致富要环境要文化要医保要住有所居,这些重大问题的解决,在靠他们自身努力艰苦奋斗的同时,必须靠党和政府的正确政策,靠干部的脚踏实地勤政为民。十年中,徐报集团在这方面也有多篇获大奖的作品。

2016年8月24日,丰县县委书记王立权同志在赴京出差途中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因公牺牲。在27年的工作历程中,王立权同志始终忠于党、忠于人民,多次承担急难险重任务,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为大力弘扬王立权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徐州日报于当年11月20日推出“痴情不改践初心·好干部王立权”系列报道,报道有不少精彩之处,其中他帮群众解决具体困难的故事,尤其给人印象深刻——

丰县是省定贫困县。“扶贫工作是最大的民生,也是当前丰县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王立权到丰县召开的第一个大会,就是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他把过去铺路架桥的工作方法也带来了,要求全县必须“挂图作战”。会后不久,王立权的办公室里,挂上了两幅“特殊”的丰县地图。一张上面标注着全县41个经济薄弱村,一张上面标注着全县160多座危桥。

师寨镇宋庄村是王立权的定点帮扶村。在宋庄村,他与张福群老人交谈,问老人有什么要求。

张福群说:“我不知道你的官有多大,但我要讲个实话。我们村到丰沙路就隔着一条东营支河,没有桥和路,我们都盼了20年!”

王立权当即说:“老大爷,你找对人了。桥和路,明年就给你们修通。”次年一开春,他协调来150万元资金。5月份,东营支河上的桥开始动工。此后,他要求立即将全县的危桥统计造册,分期分批地进行改造。县交通局很快统计上来了,全县共有这样的危桥160多座,当年首批改造了40多座。

勤政敬民敢担当的王立权式的干部,当然是百姓之福。要确保干部都朝这个方向努力,那就要靠体制机制。徐州日报在这方面也推出过出色的报道。刊于2014年10月24日的通讯《锻造严管干部新常态——睢宁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亮点聚焦》,就是其中之一。被报道的亮点诸多,这里也录取两例——

2014年10月初,一个围绕2015年为民办实事计划编制征求意见的公告出现在睢宁的门户网站上。睢宁人都知道,这个以“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决策请群众参与、工作请群众监督、成效请群众评议”为内容的“三问三请”活动又要集中展开。

从2011年起,每年开展“三问三请”活动,是睢宁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的一大亮点。活动开展以来,累计发放征集意见卡15万张,群众倾情参与,积极建言献策,县里先后追加民生项目财政投资超过11.9亿元,全县重大项目群众满意率连续多年超过80%。

“在今年254套经适房和100套廉租房销售配租过程中,我们创新性地对保障房申请实行‘三审三公示’制度。”县房产局局长孙景说。该局主动将受理权下放到18个社区,将房源信息和申请条件、程序在报纸、网站上公示并发放到每个社区,申请户到所在社区便可申请,由社区进行“一审一公示”,然后镇政府组织人员进行“二审二公示”,最终由房产局、民政局和房屋征收办等部门联合进行三审,并将入围名单公示。该局还邀请百姓参事、民意观察员等群众代表参与调查审核工作,确保了调查审核过程公开、透明、规范。保障房分配难题迎刃而解。

这两篇报道,都获评当年度江苏省报纸好新闻一等奖,第二篇还获评当年江苏新闻奖、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徐报传媒集团,上承传统,下启新篇。十年历程,念念不忘的是百姓,全部新闻聚焦于他们,核心报道聚力于他们,队伍力量聚才于他们,版面编排聚美于他们——为百姓期盼美好生活鼓与呼!相信集团会继续以此为己任,以人民为中心,迈出新步伐,收获新硕果。

新闻爆料:0516-82345678  商务合作:0516-85792397 13775881757

版权声明: 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媒体徐州日报、彭城晚报、都市晨报、中国徐州网所发表之文章与图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及其旗下媒体已经委托有关部门收集相关证据。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络,如有侵犯您的版权及其他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核实情况后进行相关删除!